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智斗爱发脾气的熊孩子?

楼夷 BetterRead 2022-11-14

打扮得美美地去餐馆,他们却坐在地上大闹。


去别的小朋友家玩,前一刻还好好的,后一刻已经开打了。


早上不起床不穿衣服不刷牙,爸妈帮忙就两脚乱蹬又喊又叫。


为一盒冰淇淋大打出手,两个家伙都说,“他(她)先打我。”

……
这就是我家两娃的真实日常。过去遇上孩子发脾气,我就会严厉地管教。但是效果一般,而且自己容易上火。往往孩子没事了,我还在那里生气。


为什么孩子变脸总那么快?为什么就是不听爸妈的话?


我想不少家长也为如何应对熊孩子而苦恼。这里推荐两本书给大家。


第一本书全名为The Whole-Brain Child:12 Revolutionary Strategies to Nurture Your Child‘s Developing Mind,中文版翻译为《全脑教养法:拓展儿童思维的12项革命性策略》。


第二本叫《怎样说小朋友才会听》(How to Talk so Little Kids Will Listen ),副题为“家有2到7岁宝宝的家长生存指南(A Survival Guide to Life with Children Ages 2 – 7)”。


我喜欢选择在同一主题下不同作者撰写的几本书来读,这样可以参考多方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只看一个作者的书,很容易局限在这个作者的思想框架里。但是如果选择不同背景的作者,则可以多角度看问题,往往会有新鲜的体验。


以育儿书为例,美国的育儿书籍往往由两类作者撰写。一类是具有扎实的科学研究基础的学者,他们通常善用详实的数据。


《全脑教养法》就是这样一本书,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精神病学临床教授丹尼尔•西格尔等人撰写。与通常的育儿专家不同,作者在书中基于人际神经生物学来介绍人的脑部发展,并指导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发展情商。


还有一类育儿专家,或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或长期为家长提供育儿咨询和辅导。


《怎样说小朋友才会听》的两位作者就属于这类。其中一位算是女承母业,其母亲是美国畅销育儿书作者,著有(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How to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 )一书。我选择了女儿的这本专门针对学龄前宝宝所写的书,作者根据父母通常会遇到的情景,给出了育儿专家的建议和很多爸妈的真实案例,非常实用。


儿童情绪不稳定?原来是大脑发育不成熟


看完这两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不会为孩子的坏脾气生气了。


原因很简单,孩子难以控制情绪,并不是他们要故意折腾你,而是因为大脑发育不成熟。有关大脑的研究不少,前些年最知名的就是“右脑开发“说。这种说法把人脑分为左右两部分,认为右脑没有得到充分开发,所以要趁小时候多多训练。由此衍生出杜曼闪卡、七田真学习法等等。不过现在被视为伪科学,遭到很多专家的抨击。


与“右脑开发”强调集中力量开发右脑不同,《全脑教养法》认为大脑良好运行的关键是让各个部分协同运作,即整合。这正是恰恰是幼儿的大脑最欠缺的,所以小朋友在处理不同功能时往往不堪重负,出现困惑、混乱、暴躁不安、崩溃、甚至攻击他人等情绪。


《全脑教养法》认为,大脑的区域数量和功能非常复杂。比如左脑主管逻辑思维、分析理解,而右脑则负责体验情感和解读非语言信息;“爬行动物脑”让你作出本能的行为和生死抉择,而“哺乳动物脑”引导你走向人际关系;大脑中有一块区域专门处理记忆,还有一块区域负责作出道德和伦理方面的决定等等。


反正我看完书后,再看哭闹的孩子就好像看一只蜥蜴。你和一个爬行动物还有啥好计较的?


当然,人类和爬行动物不同。因为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会不断发展的。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情商的并不一定是通过大事件或者大课堂,而是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这也是父母可以大有所为的地方。


一味大哭大闹?只因无法有逻辑地表达情绪


孩子的大脑发育不成熟,确切地说是主导孩子逻辑思维和复杂思考这部分的区域发育不够成熟。


以左脑和右脑为例。左脑是逻辑的、求实的、语言的和线性的;右脑更直接地受到身体和大脑底端区域的影响,负责接收和解读情感信息,和非语言的信号——面部表情、眼神接触、语气语调、身体姿势和手势。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尤其是3岁以前,右脑占据主导地位。


我们家老二不开心就大哭,也不说理由。我们以前觉得孩子脾气太大,现在知道他还没有掌握用逻辑和文字表达感受的能力。


老大朵拉也是一遇到困难就着急,而且最讨厌我们笑她。我之前觉得她经受不了挫折,还特小心眼。但是现在想起来,可能就是因为小朋友缺乏结合背景来理解事件的能力,善意的微笑反而引发了她的愤怒。


面对这样的情绪问题,专家认为首要的做法是听孩子述说,认可孩子的感受,并且用非语言的方式来安抚孩子。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是顺毛捋还是对着干?


实际生活中父母往往选择否定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摔了,我们都会抱着说“没事没事”,不会说“很痛很痛”。又比如孩子说不喜欢上学,我们肯定会说“上学很好玩的”,总之就是和孩子反着来。


这就是完全否定孩子的亲身感受和判断力啊!


因为孩子心智不成熟,表达能力差,特别需要大人认可他们的情绪,甚至帮助他们表达感受。作者认为,孩子大哭往往是因为父母对他的情绪说“No”,所以就崩溃了。


尤其是当右脑占据孩子思考的主导地位时,你没法和他讲逻辑或者理智对话。“父母们必须铭记在心的是,不论孩子的感情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的荒谬和令人沮丧,它们对孩子来说都是真实而且重要的一一我们也应该以同样真诚和重视的态度作出回应。”等孩子情绪稳定后,再来引导孩子,让他能够以一种整合、协调的方式来使用左脑和右脑。


《怎样对小朋友说》给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最简单的是一言不发,让孩子发泄。你可以嘴里“嗯嗯”,或者默默抱住孩子。父母常犯的错误是孩子在哭的时候反复询问。一则小孩子有时候就是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哭的,二则提问其实是打岔,影响孩子发泄情绪了,所以孩子就更着急了。


第二招是简单重述孩子的感受,句式是:你看上去很()。括号里可以填写各种形容词,比如悲伤,愤怒,生气。还有人把这种方式称为“镜像”式评论,即重申一遍对方的感受。尽管你只是重述,而不是同意,但这种句式让孩子产生被认同,被体谅的感觉。


第三招是写下来或者画下来。孩子本来就闹情绪,又说不清楚,越说越急。所以父母可以帮忙,比如把孩子的想法写出来或者画下来,帮助孩子表达——表达出来了,气就消了。


第四招是把孩子的负面情绪以夸张和有趣的形式表达出来,会让孩子感觉“哇,你比我想得更周到”或者“你说出了我真正想说的意思”。


联结上下层大脑,帮助孩子强大内心


除了左右脑,还有上下脑之分。其中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位于人体从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较低位置。这个区域更为原始,它们负责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眨眼)、与生俱来的反应和冲动(比如打斗和躲避)和强烈的情感(比如愤怒和恐惧)。


而上层大脑由大脑皮层及其各个部分构成,尤其是前额叶负责更复杂的心理过程,比如思考、想象和规划。下层大脑在孩子出生时就很发达,而上层大脑要到一个人二十几岁时才完全发育成熟。由于负责明智决策、自控、共情等功能的上脑还在发展中,小孩子当然很容易发脾气或者经常难以理解周遭情况。


如何帮助孩子加强自控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呢?作者建议分三步走:


首先,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要判断这是上脑还是下脑主导的。比如洗澡时因为水进入了眼睛里而害怕得大叫就是下脑主导的。这时候上层大脑很难正常运作,也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家长的首要任务就是安抚孩子。如果孩子蓄意通过发脾气来达到目的,那么就要明确给定界限,让孩子看到不恰当行为的后果,并学习控制自己的冲动。当孩子知道发脾气不仅没用,还很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时,他就不会故意这么做了。


其次,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切忌生气,以免触碰下脑从而激怒孩子。父母要冷静下来解释自己的理由,或者询问孩子其他解决方案,甚至和孩子谈判。这样可以帮助孩子运用上脑,进行更复杂的思考。
第三,平时父母要找机会让孩子锻炼上脑,比如和孩子玩情景练习的游戏:有人在学校欺负人,边上没有大人,你怎么办?通过讨论,让孩子学习如何在困难的情况下做选择,鼓励孩子的同理心,锻炼孩子的理解力。


上层大脑的另外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共情,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站在别人的角度上理解问题。具有共情能力或者说同理心,往往是搞好人际交往,解决冲突和分歧的基石。但要做到这点对成人也不容易,也没必要对孩子要求太高。作者在这里给了一些建议。


一是观察。父母和孩子一起观察生活中其他人的言行和情绪,讨论别人在想什么,鼓励孩子考虑别人的感受。


第二是和孩子玩。因为玩耍会带给他们与人相处的积极体验。做游戏、讲笑话、搞怪、关注他们关心的事情……他们越是享受和父母一起的时光,就越是看重人际关系,也越会对未来的人际关系抱有积极的期待。


最后,利用好每一次冲突,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父母可以给孩子解释如何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教孩子如何辨别非语言信号,以及犯错后如何弥补等等。总之,要教孩子用具有建设性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不要采取惩罚的方式


一般来说,大人会采取惩罚或者奖赏的方式来约束或者鼓励孩子。但是《怎样说小朋友才会听》的作者认为,如果你惩罚孩子可他不改正,你只能加大惩罚,但是结果是你无法得到一个有合作性的孩子。而且当孩子长大了,你就很难体罚孩子。奖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反向惩罚,即如果你不做,你就没有奖赏。


作者建议可以把命令变成选择,这样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参与感,而不总是处于被控制的地位。比如,与其说“赶快上车”,不如说“你想跳着上车呢还是滚着上车?”


在提出选择的时候,要切记不要把选择变成威胁。比如“你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服从我的命令,二是以后不能出去玩”。这只会加剧孩子被控制和压制的感觉。


还有一招是强烈表达你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情感,学会从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在表达感受的时候,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愤怒。因为愤怒很可能被小朋友视为攻击行为。


如果以上种种办法都不行,只好采取行动。但是采取行动的同时要清楚地告诉孩子,你这么做不是为了羞辱或者惩罚他们,而是为了保护他们。


我还在学习之中。最大的感受是,育儿中的挑战也是机会,但这种机会是双方的。通过和孩子的各种互动,希望我们都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得有责任感,更能够关心人,也更有能力。


现在,来说说我的实战吧。


实战一:用画画来表达和沟通


某一次我们全家出游,到达酒店休息。朵拉在便签上练习刚刚学的押韵诗,不时问我一些生词怎么写。我一边回答,一边和朵拉爸聊天。


突然,朵拉坐在地上大哭。我和朵拉爸面面相觑。朵拉爸说:“这是个好机会啊,正好用上你从书本学的知识。”说完就溜走了。


我深吸一口气,嗯,第一步应该是联结右脑。我蹲下身子抱住了朵拉,轻拍她的背。她的哭泣声小了点。


好!现在联结左脑。我问她为什么哭。可是朵拉根本不理我,反而又开始大声哭。


怎么办呢?


我看到酒店的便签,急中生智,拿过来在上面画了一个撇着嘴的脸蛋,还加上点点泪花:“这是你吗?”


朵拉摇摇头。拿起笔,画了一个抿嘴的脸蛋。


我在她画的脸蛋上加了头发,又画了一个漂亮的蝴蝶结。“这是你吧。”朵拉点点头,笑了。


然后我们一起念朵拉之前写的押韵诗。念了两首以后,朵拉突然问我:“please怎么写?“


我写下来给她看。她说:“可是你之前先说的是please,后来说的是plese。”
我终于找到朵拉大哭的缘由了。


当时忙于和朵拉爸说话,我随便应付了一下朵拉。因为妈妈给的答案相互冲突,又得不到妈妈的解释,朵拉就大脑短路了。


实战二: 说出自己的感受,应对起床气


第二天一早,我们要给老二闹闹穿衣穿鞋出门。因为起得比较早,老二有起床气,开始大哭大闹。一会要穿凉鞋,一会又不肯穿了;一会要穿短袖,一会要穿长袖。


我试了好多办法都无法制止他的折腾,差点就要破口大骂。这时候突然想到书上说的,千万不要动气,免得触动孩子的下脑。


可是我真的很生气啊。于是我举起两只手指在脸颊边做哭泣状:“呜呜呜,我太伤心了。“


闹闹停下来好奇地看着我。


我继续说:“我什么都要自己做。自己起床,自己穿衣服,自己刷牙,都没人帮忙。你什么都有人帮忙,可你还不要。我感到很沮丧,而且我真的很羡慕你。“


一开始我的确是装的,可是越说越觉得自己有理,还挺真情流露。


闹闹慢慢伸出手抱住我,轻轻拍我的肩膀。接下来,我很顺利地给他穿上了鞋。


实战三: 把刷牙变成游戏


每天早晚给老二闹闹刷牙都很麻烦。因为他总是非常抵触,要不哭闹,要不就跑来跑去。过去我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抓住他,这次我换了种方法。我问:


“我们家谁是大恐龙呀?”


“我!”正准备溜走的闹闹停下脚步,挺起小胸膛。


“谁有最尖利最强壮的牙齿?”


“我!”


“张开嘴让我看看。”


于是闹闹张开嘴,我拿起牙刷开始给他刷牙,边说边喊:


“我看到里面有一只猎豹,是你吃掉的吗?啊,居然还有一架直升飞机。”


闹闹频频点头,直到我给他一杯水让他漱口并且吐掉水“把猎豹送走”。总之配合极了。


从此,他自愿成为一只爱刷牙讲卫生的恐龙。


此文首发FT中文网,谢绝转载


相关文章

美国小学这样上写作课——不光要写,还要查资料、做问卷和辩论

这15本书为什么会成为美国幼儿到青少年最爱的读物?

美国高中这样上阅读课——全班16人、花24天、7节课,读一本书

虎妈有心法 | BetterRea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